【20世紀前】帝國主義是戰爭之母?/我的秒殺經濟史之二

Willy C
May 17, 2020

--

經濟學最為著名的假設:人是理性且自利的。帝國主義是經濟世界裡強國理性又自利的結果,但致使戰爭爆發後人們可就不這麼理性了。

本文為日本知名公民科講師-蔭山克秀《秒殺經濟史:2小時完殺1300年來的全球經濟》的讀書筆記,雖然我花了不只兩小時、而經濟史的複雜知識更非秒殺所及,本書更讓我體會到經濟世界的寬闊天際。以下的讀書筆記,目的在於讓門外漢如我的大眾,不必秒殺、但能逐步走近經濟世界,了解這個世界的歷史與運行,也無枉費蔭山老師的授業解惑之野心 — — 經濟史是一齣如漫畫般有趣、物慾橫流的連續劇,相信每位身受影響的我們也甘之如飴。

建議先行服用:
【18世紀前】弱肉強食的資本經濟是怎麼來的?/我的秒殺經濟史之一

帝國主義:有土斯有財

18世紀後的英國有著「日不落帝國」的美名,意指世界各地總有一塊英國的領土,正徜徉在日照之下而欣欣向榮。

英國的資產階級舉著「古典自由主義」的大旗,奉行著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透過貿易席捲歐陸各國,歷經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的英國仕紳們,以組織完備的幫會之姿,一步步掌握各國經濟命脈。相較於歐洲檯面下的經貿交火,船堅砲利的英國直接以優勢軍力,強逼亞非各地合作通商,以建立牢不可破的貿易網絡,從中國清朝、印度到南非,無不乖乖打開城門、迎接被「資本病毒」滲透的命運。19世紀以來的帝國主義、殖民戰爭,不但加速了工業革命的影響傳播,更間接讓亞非各國的君權與王朝碎裂崩敗。

圖/第二次工業革命(來源:daily-sun-2018–06–08–17.jpg

1870年代,德國與美國開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化學與電力工業為軸,推展產業的新番進程,這時的英國好整以暇、戴起高黑紳士帽,從世界工廠轉行為「世界銀行」,將資本投入化工與電機,讓德國與美國成為大英帝國體系下的「勞動國」!德國與美國的仕紳們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一面追趕英國產能進度,一面開拓殖民地事業,當代歐陸最具代表性的猶太裔財閥羅斯柴爾德家族,便是權傾一時。

圖/英國主導開羅-開普敦鐵路興建(來源:https://www.flickr.com/photos/124446949@N06/

英國的3C連線——加爾各答、開羅、開普敦之間海線通貿,德國便以3B連線——柏林、拜占庭、巴格達的陸線橫亙來一較高下。美洲大陸這邊,門羅宣言(1823)讓整個拉丁美洲形同美利堅隨取的囊中之物,在反托拉斯法的反壟斷規範下,美國政府鼓勵大企業將資本投入中南美洲的基礎建設,一來宣洩國內資本壓力,二來更透過「美元外交」與「巨棒外交」的軟硬兼施,掌握以大西洋為界的「美洲共同體」。儘管門羅宣言以孤立為榮,但看見中國這塊大餅被加速啃食,國務卿海約翰還是趕緊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搶分一杯羹,以免來晚了向隅。

遠在東亞孤舟的日本,歷經明治維新的大刀改革,反而更加鞏固君權、反客為主地成為列強帝國,先是在甲午戰爭初試啼聲、撂倒老大哥,俄德法看煮熟的鴨子飛了,干預日本歸還遼東半島,後來俄國開拓不凍港的南進政策與日本正式交火,又被武士刀逐回西伯利亞。另一方面,英國面對德美兩國的崛起,趕緊跟日本結盟,確保在遠東的盟友陣線。

德國的野心可不只這樣,除了歷史世仇的英法兩國,更聯合奧匈帝國、打著泛日耳曼主義的名號,馳援深受俄國操弄「泛斯拉夫主義」之害的土耳其與保加利亞。俄國南進政策在遼東吃鱉,瞧見懨懨一息的土耳其有著天然良港,便煽動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民族獨立、裂解土國勢力,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德國的3B連線可不能讓俄國從中作梗,於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世紀大戰爭,前奏響起。

帝國主義在搶食經濟利益的戰場硬碰硬,埋下了數十年後的戰爭導火線,不就是英國太囂張、德國不服氣、各國又心懷鬼胎的後果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沒有人真的「發大財」

圖/薩拉耶佛事件致使王儲遇刺,1914年(來源:DC-1914–27-d-Sarajevo-cropped.jpg

1914年,奧匈帝國王儲在塞爾維亞遇害,德國假借主持公道、趁機劍指斯拉夫,聯合奧匈帝國、保加利亞與土耳其,向塞爾維亞等斯拉夫民族國家開戰,當然也不會放過幕後黑手俄國。英法看德國認真硬起來了,為避免西亞的大局驟變、利益損失,紛紛加入協約國,為期四年的歐戰爆發。遠在東亞的日本藉著英日同盟,接收德國在遠東與太平洋的勢力,發了一筆橫財,而光榮孤立的美國同時金援兩方陣營,更是「光榮地」發了大財!

然而戰爭的泥淖,讓英國與德國雙雙賠上多年經營的資本,不分勝負,在俄國經國內革命而退出戰場之下,德國加催西線火力,英法陣線不但節節敗退,更是債台高築,這可讓大債主美國緊張了。正所謂「開戰不過是轉移國內壓力」,美國政府唯恐戰爭的波動殃及國內經濟,「不得不」藉口參戰、打破孤立,以養精蓄銳之姿現身戰線,德國還摸不著頭緒時就被攻破柏林了,成為眾矢之的「戰犯國」。

圖/俄國共產革命,1917年(來源:https://dic.academic.ru/dic.nsf/ruwiki/1755170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為最大債權國,英法百業蕭條、俄國共產政權奪權,都將這股惡氣出在德國身上,不但苛重賠款,法國甚至出兵佔領德國的工業命脈魯爾區。隨著經濟惡化,各國工黨勢力崛起,在政府當權的資本家與仕紳們,無不費盡心思以防止工黨與共產主義合流奪權,但也因欠缺對話、社會日趨緊繃、極端主義現形,無論戰勝國或戰敗國,都像是一團醬糊堵塞的管子,承受極大的壓力。

資本主義的弱肉強食,當全盤蕭條時,惡化的效果只會層層加成,沒有人是絕對的贏家。

經濟大蕭條:關鍵的美利堅新政

本以為發了戰爭財的美國,卻因歐洲各國積債難還,在戰後持續發債養債以避免跳票損失,但戰後各國需求銳減、又少了俄國的廣大市場,美國資本家瘋狂的過剩生產,讓股市持續發燒,卻也只是沒人敢戳破泡沫的好景氣假象。時任總統的胡佛採行無為而治、自由放任,抱著「夜警國家」的招牌經濟制度,卻錯失改革的良機。

1929年華爾街股災,營收大減、失業率攀升、稅捐短收,美國總統小羅斯福面對這棘手的經濟災難自顧不暇,又波及歐洲各個債戶而每況日下,體會到古典的自由經濟不是萬靈丹——是時候當「大有為政府」來主導經濟了!

圖/羅斯福總統宣布執行新政,1933年(來源:https://www.thenation.com/article/archive/green-new-deal-history/

小羅斯福採用凱因斯主義的有效需求經濟,政府的「新政」透過出錢激發市場需求,促進國民消費動能才能帶動生產,活絡經濟泉水。新政的兩大基石是「公營建設」與「社會福利」,前者積極推進、後者消極防線,如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的設立、勞工關係法(華格納法)的立法,都是讓淤積管線再次流動的推力之一,直至戰爭爆發後的大量軍需,美國經濟已然復甦到世紀初的水準。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u1rZFCNfR2I"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frameborder=”0"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allowfullscreen></iframe>

終將引戰的金本位貨幣制度

1817年,英國率先採行金本位貨幣制度,即政府發行與庫存黃金相當的貨幣,與各國貿易,因庫房有所本,貨幣自然有價值,德法在1870年代、美日在1890年代也陸續跟進,儼然是貨幣經濟的新趨勢。

然而金本位貨幣制度有個最大的問題:凡採行該制的國家,都需要有足夠的黃金庫存,一旦庫存不足,貨幣就形同廢紙、蕭條下的恐慌心理,大眾搶兌黃金,金本位貨幣制度便無以為繼。因此,日本在甲午戰爭後取得賠款才敢採行,但大戰過後的歐洲,根本沒有政府有充足的黃金。1930年代起,各國放任貨幣貶值,捨棄金本位貨幣制度,稱之「匯率傾銷」,而美國為首的政府紛紛築起關稅高牆,阻擋進口品的傾銷逆差,稱之「貿易保護政策」。

金本位貨幣制度的缺陷,讓保護政策的區塊經濟,塞成一團團氣炸鍋的壓力球,一觸即爆。

帝國主義的章節還沒結束,保護政策的對外壁壘讓握有殖民地的協約國尚可保有貿易獲益,但欠缺殖民地、原料與市場的德國與日本,經濟與社會的緊繃使之不得不找尋壓力的出口——「開戰不過是轉移國內壓力」,發動戰爭才能擴張帝國的領土!

經濟學說介紹:個體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

圖/卡爾・門格爾,1840–1921年(來源:csm_Carl_Menger_56b7b29927.jpg

邊際效用,指「額外增加投入,所產出的價值」,個體經濟學則是探討邊際效用現象——每多一單位的投入,產出的價值已不如上一單位的投入產出(邊際效用遞減法則)。這理論在19世紀,由三個互不認識的經濟學家——英國的傑文斯、法國的瓦爾拉斯、奧地利的門格爾——分別提出,劃時代的「邊際革命」之所以特別,在於他們首次將資本主義、生產者的「勞動價值論」,轉向為消費者所感知的價值定位,也就是最小的經濟個體,於當代是截然不同的經濟觀點。

經濟學說介紹:總體經濟學(凱因斯主義)

圖/約翰・梅納德・凱因斯,1883–1946年(來源:4TRPvdYEr4lkN1Y8BK7H1JGlR2ro7hRTU7H1WlOx9Vo

自由放任的經濟學說中,政府與經濟活動最好「井水不犯河水」,這也是「夜警國家」小政府主張。然而,凱因斯卻主張「有效需求法則」,景氣衰退時,政府應負責「創造」國民願意花錢的環境「需求」,也就是大有為政府——然而,這個政府的大有為、大撒幣,是為了帶動消費、促進企業活力,當企業充滿活力時便能解決非自願性失業,這時的政府就該縮回小小保全。

凱因斯的思想革命抓著了「由需求帶動生產」的中心思想,最初的需求可以透過政府創造,當恢復常態後,凱因斯的經濟學科就可束之高閣了。小羅斯福信奉凱因斯得永生,但這場撒錢豪賭在往後的「停滯性通貨膨脹」可就不再適用了,畢竟國家撒錢的債台高築不會憑空消失,深受其害的可能是下個世代——甚至在當代即為反噬,容我們在1980年代時談起。

請接續閱讀:
【1980年前】美利堅真能堅若磐石?/我的秒殺經濟史之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