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愛在塞納河畔/2020西歐三國志之三

Willy C
23 min readMar 16, 2020

--

每個民族都有一條母親河。塞納河(Seine) 源自中古法蘭西的勃艮第王國,穿透繁華千秋的花都巴黎,從二戰聯軍登陸的諾曼第入海。塞納河作為世界文化遺址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稱「塞納河見證了巴黎的蛻變與歷史 (The evolution of Paris and its history can be seen from the River Seine)」。

圖/歐洲地理分區(來源:1154px-Grossgliederung_Europas-en.svg.png

建議先行服用以下章節,
【2020旅歐遊記】荷比法三國誌之一:比利時
【2020旅歐遊記】荷比法三國誌之二:尼德蘭

2020年1月18日至27日,一家四口飛往西歐遊歷了三個國家、七個城市,以下將結合過去修讀《低地國史》之內容,綜以史地故事、旅途軼聞、觀察所見與抒感心得,然不含有食宿交通之細節等自助規劃所需,這方面的專業建議另請高明。以下匯率,建議以當時銀行賣出匯率(€1=NT$33.7)計算。

Day 4:我在前往巴黎的路上

罷工、塞車、尿臭味的巴黎路上。(巴黎,2020)

圖/巴黎街景 — 寒風枯樹與露天咖啡廳

第四天路程橫跨荷比法,午後自沈睡中的古鎮布魯日,拉車前往巴黎。

甫一進入法國北方的里爾,便迎來夾雜於耳、忽前忽後的警車聲響,以及魚貫的卡車堵塞,有聞是罷工抗議,又聞是車禍所致,一時間動彈不得。導遊上網搜尋相關新聞,里爾近期有農民集結,抗議政府的施肥政策改制與限令,但下午遊行後已逐漸散去,要大家放心。

圖/前往巴黎的公路休息站

大巴花了三個小時只前進了80公里,便在休息站喝杯自助沖泡機的美式熱咖啡,公廁濃厚的尿騷味彷彿已明示我們來到法國——有花都之稱、但卻以尿臭聞名的城市,這一點到與低地國有著天壤之別。近晚上六點時再次踏上旅途,離巴黎尚有200公里,抵達巴黎時會是幾點呢?

導遊姓楊,名Amy,從初抵巴黎就再三強調,歐洲治安極差無比,尤其觀光區更是搶盜溫床,凡看到東方面孔,便以為是來搜刮名品的中國土豪,伺機而動,但有趣的是他們能辨別日本與其他東方人的差異。同團從嘉義來的一家四口,便在休息站發現小疊紙鈔不見而大呼小叫。

晚上八點半抵達巴黎市郊的長榮桂冠酒店,飯店在塞納河畔,但飢餓如我們沒得閒逛,只得搶在九點歇業前,在飯店一旁的超市購買日本泡麵與芒果汁,便匆忙買回飯店食用,聊以果腹。事實上,法國餐館開到午夜是常態,但郊外的餐館選擇不多,還只早早餐畢就寢。

法蘭西共和國:高盧雄雞與民族熔爐

圖/法國世足賽英雄姆巴佩(來源:20180610023616_2e040433c62981ae454efc8d080396d7_1.jpeg

2018年溽暑清夜,不少球迷在電視機前守候著,緊張刺激的俄羅斯世足賽,貪財如我還買了總冠軍賽的運彩,那是傳統勁旅法國與黑馬克羅埃西亞的對決,最終法國以4:2高比分踢走克國,拿下睽違20年的第二座冠軍獎盃。有趣的是,沾染汗泥的球衣上都繡有象徵法國的「雄雞」,但公雞在普遍的印象裡並非強大英健的動物,甚至拿破崙一度以老鷹取代,但為什麼雄雞形象深植法國人心中呢?

歐陸民族多元,歷史上常以高盧、日耳曼、拉丁等大宗為集。發源多瑙河的塞爾特人(Celts)是歐洲最早使用鐵器的民族,而群居在塞納河的高盧分支,在羅馬時代被凱撒視為頭號外敵,猶如漢人史觀的匈奴。中世紀的勁敵日耳曼人,則稱呼高盧為”gallus”,意味著高盧人(gaulois)與公雞(coq),原意想羞辱法蘭克與高盧人,但自波旁王朝將公雞刻入錢幣,意外地保留至今。兩次世界大戰時,對抗普魯士老鷹的法國雄雞,有如農村出身的頑強不屈、精力強盛,今日的法國男人也會以雄雞自詡繁殖力旺盛的「雄雞氣昂」。

圖/2000年法國民族組成(來源:20180610023616_2e040433c62981ae454efc8d080396d7_1.jpeg

作為「移民組成的國家」,法國的民族多元性展現在各行各領域的傑出者——世界足球先生席丹是阿爾及利亞移民的阿拉伯血統、前總統薩科齊是蘇聯時期的匈牙利難民第二代、瑪莉亞・居里夫人自波蘭移民,死後葬在法國先賢祠。法國在戰火中加速了人口流動,勞動需求則帶來了近五分之一的移民組成,這也使得20世紀初高齡化的法國,成為今日出生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除了多元移民,有著200年歷史、赫赫有名的法國外籍傭兵,也招納各國各民族的人力,不問宗教、語言等人身背景,只要交出護照就能參與甄選,享有包吃包住與約5萬台幣的月薪(法國國民最低薪資7萬)。

Day 5:蒙馬特山丘 Montmartre-塞納河 Seine-艾菲爾鐵塔 Tour Eiffel

「藝術既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我從不尋找藝術,只是發現藝術。」(巴勃羅.魯伊斯.畢卡索)

圖/巴黎街景 — 混亂的交通

第五天早上8點半隨大巴前往巴黎北郊的蒙馬特山丘。巴黎的街道多放射性路線,以凱旋門為中央的十二道光芒,便保留了古都的原型。對巴黎街頭的第一印象是混亂的交通,每個圓環與轉角都會卡個老久,且歐洲多數城市會以行人優先,然巴黎為其中例外;此外,儘管幾乎三步一個垃圾桶、五步一個回收站,但街頭上仍垃圾滿地,且為避免爆裂物藏匿,垃圾桶都是鐵條構成的空心桶狀。

圖/巴黎街景 — 分不清是巴洛克或洛可可的建築

【2020旅歐遊記】荷比法三國誌之一:比利時,我曾介紹源起法蘭西的哥德式與巴洛克式建築,在巴黎更囊括了古典對稱的宮廷風、虛華莊麗的洛可可式建築,以及極具近代創意的新潮設計,如龐畢度藝術中心。

圖/蒙馬特山丘俯瞰巴黎市區

蒙馬特山丘是俯瞰市區景色、遠眺鐵塔的絕佳位置,也是19世紀藝文創作者群聚取暖的好所在,如梵谷、高更與畢卡索,在發跡之前都曾居住於此,形成「畫家村」。今日遊客閒逛時,可以找間咖啡廳感受文藝氣息,也可以挑個有潛力的素人畫家,為自己留下一幅肖像像,作為保值之用,畫上會留下畫家大名,或許某日洛陽紙貴能福蔭子孫,你的畫像也可能收藏在下個世紀的某間博物館裡。這些畫家如同街頭藝人,也須經過政府的核考認證,平均一幅畫收費20歐元,畫時約15分鐘。

圖/蒙馬特聖心堂

除畫家村外,山丘上還有一頂羅馬與拜占庭混建築風格的石灰岩教堂——聖心堂。法國大革命之初曾短暫兩個月接管法國的激進派巴黎公社,便是在聖心堂發跡起義,除了反抗皇家貴族,也誅殺享有特權的教會人士,包括當時的巴黎大主教。事隔70多年後大主教為了再興教會地位,便選在埋以普法戰爭的青年英烈與巴黎公社先烈的蒙馬特山丘,建造了聖心堂教堂,1878年動工,直到1919年落成竣工。蒙馬特這區的治安是出名的差,但一月底是旅遊淡季,加上我們起個大早,在路邊趁你措手不及時綁上幸運繩敲詐勒索的販子還沒打卡上班,但也因此沒機會入內參觀聖心堂的耶穌、聖女貞德像。

圖/蒙馬特登丘小纜車

從聖心堂登上丘頂可搭乘小型纜車,省去登頂的時力與辛勞。

圖/打卡熱點的蒙馬特愛牆

著名的愛牆也座落山區一隅,寫滿280多種語言的我愛你、我喜歡你,吸引各國愛人合影留情。最上頭的藍衣女子呼籲「保持理性、強求不得」,為愛提供了另類見解,頗有法式風格的浪漫與哲理融合。山丘口路上有著夜夜笙歌的法國紅磨坊劇院群,四處各種情趣用品店群聚,我們造訪的清午時分鐵門落下,但我想夜晚的蒙馬特會是另種風調吧,多情總是藝術、情愛總在午夜,也無怪乎電影《午夜巴黎》、《愛在日落巴黎時》總以夜晚為底。

圖/巴黎的中餐廳料理

午餐在瑪德蓮教堂旁的中餐廳享用合菜,飯後在教堂旁閒繞拍照,教堂前的皇家大道,即是通往協和廣場,遠遠可見方尖碑矗立。

圖/巴黎瑪德蓮教堂

瑪德蓮教堂由波旁王朝路易十五下令建造,諷刺的是他的後代路易十六便在大道另一頭的協和廣場,被憤怒的市民推上斷頭台。

圖/巴黎協和廣場

協和廣場的放射狀路線,朝往六個法國的重要城市,而協和廣場正中央豎立著埃及贈與的石英方尖碑。

圖/塞納河與艾菲爾鐵塔

下午前往塞納河畔游船,沿途飽覽兩岸風光、各式古蹟建築。塞納河是法國第二大河,觀光遊船從橋樑下逐一穿越,途經如協和廣場、為紀念法俄合盟抵抗德國擴張的亞力山大三世橋、議事廳、波旁宮等,當然不容錯過的艾菲爾鐵塔也躋身岸頭。

圖/塞納河遊船的露天船頂

然而,我們冒著被零度冷風穿透刺骨的威脅,在船頂折騰了許久,待其他遊客忍受不住寒風、紛紛入艙,有幸在人影較少時,與鐵塔合影成功,但甫縮回室內取暖,便陸續下船了。

由於中國遊客如蟻密佈,游船導覽除法文外有中、韓文的解說。但或許下次真該挑個豔陽高照、河風涼爽的九月再遊,而非中國旅客人滿為患、什麼都要搶第一、愛插隊、沒文化又吵個半死的農曆年間(怨念很深)。

游船後驅車前往艾菲爾鐵塔,以及塔前廣袤的戰神廣場。

圖/艾菲爾鐵塔與戰神廣場

法國大革命百年之後的巴黎萬國博覽會(1889),艾菲爾鐵塔落成,作為工業革命的鋼鐵形象,以及革命百年的紀念建築,直到1930年美國帝國大廈竣工前,享有著地表最高建物的榮耀。然而,這座高300公尺、重達2000頭大象的艾菲爾鐵塔,起初市民們不甚滿意,藝文人士還發起請願,要求撤除破壞巴黎古典天際線的鐵塔停工,甚至有學者以「塔燈會殺死塞納河魚」為名大力疾呼,最終政府計劃在博覽會後3個月拆除。博覽會開幕後,外國訪客紛湧而至,對鐵塔念念不忘,市民也漸漸認同,致使艾菲爾鐵塔逃過拆遷的命運,保留至今。

長方形的戰神廣場,起初作為軍事學生的教練場,在法國大革命時成為反抗君主獨裁的集會地,1790年7月14日革命一週年時,多達30萬人群聚於此。曾聽留法的朋友在夏日時節,拿本小說躺在戰神廣場的草坪,仰望橫亙巴黎一角的艾菲爾鐵塔,或是在隔壁的夏佑宮輕啜鐵塔風情,可惜寒冬下我們撐不過半小時便逃回車上。

Day 5:巴黎聖母院 Notre Dame-巴黎左岸 Rive Gauche

「大教堂撐起這信仰的時代,人類企圖攀及星星的高度,鏤刻下自己的事跡,在彩色玻璃和石塊上面。」(雨果《鐘樓怪人》,1831年)

圖/重建中的巴黎聖母院

在塔前留影後,大巴一路挺進市區一級的觀光戰區——西堤島的聖母院,也就是2019年4月慘遭祝融魔爪的巴黎教區主教堂。聖母院興建於12世紀上半葉,耗時180年才完工,是典型的高塔哥德式建築,而當初的皇家地圖,也是以聖母院廣場的原點(Point Zéro)作為丈量基準,測量至各地各省的遠近,始終被法國人認為是法蘭西文化的起點。

圖/巴黎聖母院大火說明告示

在歷史長河上,包括拿破崙在內的多位國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彷彿是中國封禪的泰山般,而大文豪雨果以聖母院、哥德時代為背景寫下的《鐘樓怪人》,更讓聖母院盛名遠播,也因此各地富豪在災後無不慷慨解囊,資助重建。哎,可惜我們來訪不逢時,只能遠遠地連殘骸都看不到的觀望,內心默默認定是未來必將再訪的註命。

影/左岸咖啡館廣告(來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jfuNa0-zGc

「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不在咖啡館,就是去咖啡館的路上。」(法國大文豪.巴爾札克)

隨著塞納河的出海向,北岸稱右岸、南岸稱左岸,而統一集團旗下的咖啡品牌左岸咖啡館便以此命名,廣告也常以「旅行、邂逅、浪漫」等法式文化為題,甚至讓桂綸鎂遠赴巴黎拍攝,只為呈現左岸咖啡與眾不同的品味,但為什麼全世界最知名的咖啡廳都座於左岸呢?

圖/花神咖啡廳

過去左岸是巴黎大學城,又稱拉丁區,文人、墨客與雅士們群聚於此,舉凡沙龍講座、哲理辯論,都愛在瀰漫香醇咖啡的左岸舉辦,也因此百年歷史的花神咖啡廳、雙叟咖啡廳並鄰設立於此,接風天地豪傑,如西蒙波娃、畢卡索、盧梭等都引領著時代風騷,而左岸自然也成為啟蒙哲思的發源之地、知性人文的象徵,同時也繚繞了迷人的咖啡豆香。

圖/莎士比亞舊書店

左岸的藝哲氣息除了咖啡廳與沙龍外,也表現在作為知識流傳的書城報社,時至今日成為觀光重鎮的舊書店,也開始賣起鐵塔明信片、法國國旗磁鐵等紀念品,但為保存舊巴黎左岸與時代思想的精神意涵,政府仍規定一定比例的舊書攤以書刊為售。

影/2013年長榮航空廣告(來源:https://youtu.be/OmCeWyPWi28?t=6

最知名的有如與聖母院一橋之隔、旅客必去的莎士比亞舊書店,不但金城武在此拍攝廣告,更是巴黎電影必選取景,伊森霍克與茱莉蝶兒也曾在此相視而笑。看不懂法文的我們也只好店外拿本舊書、擺起假文青的姿勢留影,十足的觀光客行徑,或許讓一旁的伏爾泰訕笑不已。

圖/先賢祠附近的可麗餅店

我們從巴黎市政廳出發,過橋至塞納河上城島的巴黎聖母院駐足,再過橋至左岸如莎士比亞書店,沿著聖雅克路上坡途徑巴黎第四大學城區,看著熙熙攘攘的學生們在路上、咖啡廳內歡笑如舊,抑或啃書思考,又打情賣俏。走累了,我們找了間可麗餅店,享用美味的奶油焦糖可麗餅,店外斜對角就是仿羅馬萬神殿的巴黎先賢祠,也是伏爾泰、拉格朗日、盧梭、雨果、莫內、大仲馬與居里夫婦長眠之地。

圖/盧森堡公園內的宮殿

隨後從聖米歇爾大道上進入盧森堡公園,在美第奇噴泉前拍照留念,一睹盧森堡宮如巧克力狀的外牆。可惜時間晚了,貌似不宜參觀久留,只有公園綠地能以溜噠,四處鐵門過了五點便陸續闔上,我們趕在最後一刻跳出公園。此處原是盧森堡貴族所有,瑪麗皇后敦請美第奇建築師修建齵遊宮與公園時,便沿用此名。

圖/前衛設計的龐畢度中心

隨著集合時間將至,我們一路從聖米歇爾橋奔返右岸,途徑巴黎古監獄,未能入內欣賞超大片的彩繪玻璃窗,便急繞行至極具藝文特色的龐比度中心,驚鴻一瞥,便心繫回市政廳的路程,可惜了錯過許多,只待下次再度來訪呢。龐畢度中心是好友在巴黎的最愛,是一間圖書館、現代美術館與音樂學院的綜合體,以倡議興建的總統命名,有趣的是前衛的建築也讓市民大呼不滿,給他「市區煉油廠」的名號,不禁有股艾菲爾鐵塔的既視感。另有遺憾的是,沒能到市政廳附近的畢卡索博物館一睹這位改變藝術的天才留下的名作。

圖/生蠔、明蝦與螃蟹的海鮮拼盤

晚餐大啖海鮮,從生蠔、明蝦到螃蟹的海鮮拼盤佐白酒,還有法式牛排套餐佐紅酒,迄今這趟旅程最滿足的晚餐非他莫屬,加上同桌團員對海鮮過敏,我們秉持吃乾抹盡、為國爭光的精神,在假客氣的笑容下張嘴吃個精光。飯後或許是胃容量太滿足,又或酒精催提,小有反胃迷遊之感,所幸洗完澡便消退不少,準備歇息迎接隔日巴黎。

Day 7:巴黎凱旋門 Arc de triomphe de l’Étoile-香榭麗舍大道 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圖/巴黎凱旋門

凱旋門素有「巴黎之心」的稱號,輻射出的十二條大道通往巴黎外郊的各城鎮,也供歐洲古都城市規劃的範本。凱旋門的原型是羅馬時代為迎接勝戰將士所建,最知名的如羅馬競技場旁的君士坦丁門。

圖/仰視巴黎凱旋門與將士名列

巴黎凱旋門始建於拿破崙1806年以寡擊眾、戰勝俄奧聯軍之時,然而遺憾的是他未能看見凱旋門的落成便殞落了,工程也因此延宕,直到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後,才得以復工、36年完工,並在1840年迎回拿破崙的靈柩時,途經凱旋門而回朝。除拿破崙外,大文豪雨果的棺木也曾在凱旋門下停靈一個晚上。

圖/巴黎凱旋門的無名英雄火

凱旋門正門前有一無名英雄塚,是為紀念一戰時犧牲的140萬法蘭西英雄,並在蕭邦的送葬進行曲下點燃,火焰至今裊裊而曳、終始不熄。在凱旋門兩面門墩的外牆上,刻以戰爭為題材的大型浮雕「出征」、「勝利」、「和平」、「抵抗」,門內牆面則刻有跟隨拿破崙遠征的386名將軍與96場勝戰的名字,以及1792年至1815年間的戰爭史。凱旋門是法國愛國主義的象徵,每年國慶與戰爭紀念日都有盛大的遊行,2018年奪下世足冠軍時,也曾將球員投影在門牆上,眾人為英雄喝采。

礙於時間因素,以及霧氣濃厚,我們沒選擇登上凱旋門頂樓,一覽放射狀道路建築的巴黎之城。登頂從早上10點開放,門票13歐元,凡曾來過巴黎的朋友無不大力推薦登頂行程,但為了挺進一旁的香榭麗舍大道逛街,也只好放棄了,只在外環旁的各個路肩,以不同角度瘋狂合影。

圖/凱旋門香榭麗舍段的公園與枯枝

希臘神話的「香榭麗舍」是聖人及英雄在冥界中的樂土,而被譽為巴黎最美麗街道的香榭麗舍大道,連接了凱旋門與協和廣場,也是全世界最知名的街道之一,沿路滿是戲院劇場、餐廳與咖啡廳,以及千百間名品店面。大道上名牌林立,各牌無不在此設點,最知名的 LV (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 全球旗艦店便座落於此,款式是全世界最齊全的據點,因此每日開店時立刻蜂擁來自各地的搶包民眾,熱門款項真會上演電影中常見「為了架上最後一款而大打出手」的驚人場面,同團的工程師小姐在開店半小時後入店,便錯過了每日限量的包款。

圖/香榭麗舍大道的 LV 旗艦店

「客人永遠最大」的這套觀念完全不適用在法國,尤其是名牌店裡,店員有權「挑選客人」,舉凡太過邋遢、沒品味、土豪的消費者,都會被拒於門外,甚至限量款只有曾買過一般款的消費者可以購入,還會登記護照號碼,每本護照在半年內限買一個大包,以確保不是大量採買轉手。即便如此,名牌店裡仍人滿為患、大排長龍,而觀光客如我們只是在門口與Logo合影便快腳離去。

圖/香榭麗舍大道的迪士尼旗艦店

為了實現姊姊在香榭麗舍大道上吃法式甜點馬卡龍的心願,我們沿路尋找「綠色裝飾」的馬卡龍名店Ladurée,但由於街頭的冷空氣直逼腦門,風吹刺骨實在痛苦,我們只好沿路鑽進其他店裡,取暖三分鐘後才能邁向下一個店點,也因此誤打誤撞進了迪士尼分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知不覺便在裡頭窮遊拍照20分鐘,元氣回血後趕赴集合點。途經一家漢堡店Quick,地下一樓有免費廁所可供來客使用,在巴黎的一級戰區內,算是非常非常佛心的服務了。

圖/巴黎觀光巴士餐廳

中午搭乘巴黎街頭的雙層觀光的巴士餐廳 BUSTRONOME,全頂透明玻璃窗的設計,讓我們一邊品嚐法式料理、一邊觀覽窗外無死角的巴黎名勝,彷彿將巴黎最著名的景點端上轉角櫥窗,供我們欣賞。

圖/玻璃天花板的觀光巴士

這原是一趟視覺與味覺雙重享受的典雅之旅,但在死觀光客如我們身上,卻深怕錯過每個拍照的時機,得在窄小車上擺出各照相姿勢,在車輛駛去前每個人只有一次機會,服務生也司空見慣就是了。巴士從凱旋門出發,途經艾菲爾鐵塔、協和廣場、羅浮宮與聖母院,悠遊塞納河兩畔風光,彷彿應證了海明威名言「巴黎是一席流動的饗宴」。

圖/導覽設備與地圖

除了一級棒的天氣與景色、精緻無比的法式料理,更棒的是每人一支語音導覽筆,可以在地圖上點選想了解的地點聆聽中文講解,十足電子導遊,適合各種類型的觀光客,真的非常推薦這趟大巴午餐(要價也不便宜就是了)。

圖/觀光巴士帥哥服務生

服務生是個典型的法蘭西碧眼帥哥,少女心動的台灣女子無不搶著合影,拍照時他還含情脈脈的低頭凝視,直讓人小鹿亂撞,合影後還會熱情地邀請交換 Facebook 傳送照片,但這也許是他賺取小費的招數吧。

Day 7:拉法葉百貨 Lafayette-加尼葉歌劇院 Opéra Garnier

圖/拉法葉百貨主館(來源:20190404232446_75.jpg

飯後前往拉法葉百貨公司,是全世界最有名的百貨商城之一,幾乎每個旅行社都會將香榭麗舍大道與拉法葉百貨城安排在離境前一天,方便旅客買光花光、為國爭光,所幸整天奔波下家姐已筋疲力盡,才能守住最後一天的荷包。

擁有百年歷史的拉法葉百貨,全法國的精品無不在這駐點,七層樓高的百貨中,竟擁有八萬多個不同的品牌,可說是全歐洲、全世界的精品匯聚之地、貨色最為齊全的購物天堂,也由於拉法葉音譯又稱「老佛爺百貨公司」,使之帶了一股奢華名流的高貴氣質。

百貨商城總共有四個館別:主館(女品為主,不過不分性別、所有名牌都會在此紮營築寨)、男士館(如皮鞋、西裝、配件等)、家居館,以及因應廣大中國觀光客而開設的亞洲館,持非歐盟護照的觀光客,消費達175歐元都可以在此辦理退稅,亞洲館有著非常多位精通華語的服務員,也算是中國觀光客在外大撒幣後,讓商人抓緊商機的政策吧,不過也因為如此,在亞洲館隨處可見因逛街腳痠、隨地而坐的中國大媽就是了……

圖/拉法葉百貨主館的 PRADA 店點之一

拉法葉百貨的名牌店家,為了避免人潮過多犧牲了逛街品質,都會限時限人開放進店,因此諸多店門外都拉起長長的人龍,觀光客也只得乖乖排隊等候。名牌 PRADA 聰明地運用了非常強烈獨特的亮綠萬丈光芒,殺光了來自全球旅客的眼球與底片,而 LV 隨時都人滿為患,排隊要10來分鐘才能進去,甚至 LV 自有退稅規則、不與百貨商城併用,有計劃購買的旅客可得特別注意了。

圖/拉法葉百貨主館的華美穹頂

拉法葉百貨主館的玻璃圓頂挑高天花板,華美裝設與藻麗雕飾令人驚豔不已,排隊約10分鐘便能登上延伸的玻璃天空步道,與天花板合影,也能從上而下全覽主館各層。

圖/拉法葉百貨主館頂樓眺望市區

在拉法葉主館的頂樓(搭電梯到6樓後,再搭手扶梯登頂),可以登高一窺全巴黎的景緻,天氣好時還能跟鐵塔合影,不過人山人海間,要卡到好的位子拍照也屬不易。

圖/拉法葉百貨主館旁的咖啡廳

由於人潮眾多,逛街腳痠的血拼客也帶動了四周咖啡廳休足的人潮,為了找到個有座位的咖啡廳,我們彷彿又走了更多的路,最終落腳在主館旁的一家咖啡廳,儘管Google地圖評價僅3星仍一位難求,我點了一杯摩卡咖啡(6.5歐元),在體力充電後啟程吃晚餐。

圖/巴黎加尼葉歌劇院

從拉法葉百貨區前往晚餐途中,經過了名聞遐邇的巴黎歌劇院——以建築師為名的加尼葉歌劇院,是十九世紀中葉耗時15年所建的新巴洛克式建築典範,我們把握最後一絲日光在歌劇院外大拍特拍。網路資料顯示歌劇院內有兩千多個座位,大理石與青銅的裝飾極盡華麗,更有不少鬼斧神工的音樂家雕像,可惜無緣親眼目睹。令歌劇院聞名至今的原因,除了目不暇給的建築,更有將真實慘案改寫成《歌劇魅影》的推波助瀾,耳熟能詳的樂曲也讓加尼葉歌劇院留史永傳。

圖/巴黎 PHO 14 的牛肉河粉

穿越歌劇院後直走到羅浮宮後側的亞洲餐廳區,最多的是日本餐廳如丼飯、壽司、生魚片等,我們到訪一家越南料理的PHO 14,畢竟曾殖民越南的法國,越式料理也算是廣義的「法式料理」吧。我點了一碗生牛肉河粉(10.9歐元),餐廳內幾近客滿,放眼望去亞洲人還是佔了多數,部分看起來就是留學生,但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法國人大啖河粉。巴黎市用編號分區,因此理論上能找到PHO 01到PHO 23,曾在巴黎讀書的友人說吃遍巴黎各區的越南河粉,覺得十三區是最美味的一間。乘著夜色折返回百貨區集合,沿路的亞裔居民在窄巷裡的餐廳前寒暄,瞬間以為我如留學生般在這生活著。

餐後打道回府,忙著打包行李、收拾各戰利品,並在飯店旁超市多買上幾包巧克力,以及非常可口的零食式可麗餅,隔早啟程凱旋。在2020年初武漢肺炎蔓延之際,法國巴黎傳出三起確診,萬幸中的萬幸,平安歸國。

後記:我們與真實巴黎的距離?

圖/巴黎海鮮餐廳的廁所牆

由於時間有限,巴黎之行走馬看花,確是滿有遺憾,總覺得巴黎需要住上半個月才能真切體驗法式生活,或許哪天這心願能實現亦足矣。

旅程後總納悶我們真的看見了巴黎的日常了嗎?當然遠遠不夠。我的朋友中不乏旅法數月、留學交換數季,對巴黎的治安與衛生多有微詞:當朋友Z在台灣逛夜市時聞到水溝臭味,說這味道好有巴黎公廁的「既味感」;在巴黎惡名昭彰的地鐵,扒手搶盜之神鬼莫測傲視群國,小至皮夾手機、大至側包手提,我朋友們都曾被搶過,只能無助的喊著 ”my phone…” 便被地鐵人潮淹沒。巴黎人浪漫嗎?或許吧,沒能體驗一場法式情愛恐怕不好斷定。巴黎人自由嗎?被罷工些微影響到的我們,與對一切示威習以為常的市民們,理解上恐怕還是有很大段距離。巴黎人快樂嗎?這恐怕又是另個大哉問了。

影/糯米團《巴黎草莓》

最後,送上一首歌名有巴黎的愛歌作結,我相信有朝一夕終再啟程巴黎,希望那時的我看著這篇遊記會有更深刻的體會與更獨特的體驗。

建議繼續服用,【2020旅歐遊記】荷比法三國誌之四:羅浮宮

--

--